“十二五”期间,中国力求实现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源强度降低16%、碳排放强度下降17%的目标。在此背景下,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,节能环保产业位居榜首,节能服务产业更是被寄予引领整个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厚望。
中国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在实施中有三个大问题。第一个是融资难;第二个是商业上的,钱收不回来,也就是诚信问题;第三个问题,很核心,是技术问题。合同能源管理的收益靠的就是节能量,节能量的测算和确认不是很容易的事情。比如说企业换一个锅炉,换锅炉之前能耗是多少,换过之后是多少?
目前中国的合同能源管理主要有四种商业模式:节能效益分享模式、节能保障型模式、外包模式、租赁模式。其中,最常用的是节能效益分享模式,即节能服务公司帮有节能需求的客户融资、评估、装设备等,然后节省下来的能源费用与客户共享。这种模式中,比较容易出现节能服务公司融资难的问题。
能耗过大,成本居高不下,是很多化工企业的烦恼。对一些企业来说,进行节能减排改造,最缺的不是钱,而是解决方案。由于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涉及财务、生产、商务等多个部门,只要有一个部门“卡壳”,整个计划就会搁浅。
一般来说,用能单位从小项目开始做起,而对于节能服务公司来说,小项目从银行贷款比较困难。这就需要金融服务机构转变观念,对节能事业真正地给予扶持。
据了解,目前上海政府机关楼宇正在做能源审计,去年已完成11幢大楼56万平方米,今年开始对14幢大楼34万平方米进行审计。早在2009年,上海对5幢集中办公楼宇安装了能耗分项计量与远程监测系统,今年将争取与“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”实现对接,为全面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做准备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市级公共机构将争取每年推出2个以上合同能源管理试点项目,政府将成为推动节能改造的示范和引导力量。 |